今昔古文网 今昔古文网首页
古诗 名句 典籍 诗人 名言 成语

朝天子·秋夜客怀

作者:周德清
月光,桂香,趁着风飘荡。砧声催动一天霜。过雁声嘹亮。叫起离情,敲残愁况,梦家山身异乡。夜凉,枕凉,不许愁人强。

朝天子·秋夜客怀鉴赏

作者:佚名

鉴赏一
这是一首“抒发思乡之情”的小令,借秋夜的月光、桂香、砧声、雁声等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。
写景主要写动景,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,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。它们从视觉、听觉、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。描绘了秋月夜色朦胧、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;营造了怀乡的氛围,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。雁鸣可以敲打愁绪,“叫起”“敲残”把看不见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,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。此曲特点是用凝练的语言,浓缩的典型意象,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。全曲情景一体,清丽秀美,口语自然而又有韵律感。
作者先精心营造了清幽、寂静、凄凉的氛围。所见到的清冷月光、所听到的鸿雁悲呜,所嗅到的桂花芳香,莫不带有秋夜的气息,莫不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。曲中的景物描写富于动感,“月光、桂香、趁着风飘荡”,描写金风吹拂,树影婆娑,月光中的一切显得摇曳飘忽,若即若离,若有若无,衬托出思乡愁绪的绵长,难以排遣。“桂花”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乡之情,因为“桂”音同“归”近,在这里作用是巧妙的衬托出诗人思乡的情绪,于自然中入景入情,就好像把那愁绪写活了,自己飘到了诗人的眼前。“砧声催动一天霜”一句中,单调而有节奏的捣衣声,对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冲击力。因为越是普通的生活场景,越能勾起对往事、对家乡的怀念,因此秋夜里的捣衣声,声声撞击着远行人的心扉。“过雁声嘹亮。叫起离情,敲残愁况。”在古代大雁是用来传书的,采用了“大雁”这个意象,用在这里是写归感。大雁的鸣叫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,但是落在诗人耳里就带了离愁别绪,叫得人心震荡,一声声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,引动带着离愁况味的情,作者对情的打磨可谓到了“炉火纯青”的地步。这首小令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他的结尾。“夜凉,枕凉,不许愁人强。”游子有心要外出开创一番事业,又时时被乡情所缠绕,内心深处时常激起感情和理性的矛盾。这样,曲中所抒发的情感更显得波澜起伏,所创造的意境有更丰富的内涵。
鉴赏二
“月光,桂香”,是秋夜最典型的性征,所谓“何夜无月”(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)、“香满自然秋”(李峤《咏桂》),作者也先从这最常见的秋景入手擒题。妙在紧接而至的“趁着风飘荡”,化静为动,不仅将秋意向空间弥散,也见出了秋夜之中作者心旌的动荡,为过渡到“客怀”创造了条件。以下作品就由秋夜的色、香,转入更为触目惊心的“声”上。着重写了两种秋声,一是砧声,二是雁声。秋日捣衣通常是妇女为外出的游子准备冬衣,对于离家的旅人来说自然是不堪卒听;而秋雁本身属“过雁”,夜空的雁鸣最易引起游子天涯漂泊的羁旅感与岁聿云暮的悲秋感。前者“催动一天霜”,见其声繁;后者仅用“嘹亮”二字形容,又使人感觉刺耳。“叫起离情”应雁声,“敲残愁况”应砧声,“起”字见离情之不可已,“残”字见愁况之不可耐,各为句眼。这“离情”与“愁况”就构成了“客怀”的内容,具体说来,就是使作者意识到愿望(“梦家山”)与现实(“身异乡”)的巨大反差。这种心态,便自然而然地带出了结尾三句的主观感受。“夜凉,枕凉”,两个“凉”字,与其说是生理感觉,毋宁说是心理感受;与其说是记录秋夜凉意的表象,毋宁说是寓示环境氛围与人生遭际的惨淡凄凉。而“不许愁人强”的“不许”二字,同李清照《念奴娇》“被冷香消新梦觉,不许愁人不起”、朱淑真《闺恨》“梨花细雨黄昏后,不许愁人不断肠”的用法一样,表现了秋夜客怀的沉重与无奈。
这首小令寓情于景,通过色、香、声、感,将“秋夜”与“客怀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